当大学新生拖着行李箱走进大学校园,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场心理身份的蜕变——从依赖到独立,从家庭庇护到自主负责,从应试思维到社会化认知。高中生活有明确的时间表和外部监督,大学则更需要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需要在大学期间刻意培养的。珍惜这个阶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人际关系建设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不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学业,更能为整个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一项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新研究,揭示了年轻人如何通过简单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充电”——不是手机,而是心理能量。结果清晰而温暖:睡得好,心情就好;多吃水果蔬菜,情绪更稳;动一动,幸福感就悄悄上升。换句话说,哪怕你平时作息不规律,只要今晚早点关手机、睡踏实了,明天就能立刻感受到情绪的提升。而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大“情绪助推器”。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未来还需要更多元的人群和更大规模的数据来验证这些发现。
远看是本书,翻开是盏灯;附赠的水滴形吊坠,含有来自南极的海水;内页纸张由蘑菇菌丝制成,可以食用……近期,各大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晒书潮”。
今年以来,绍兴市柯桥区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57万人次,重点领域及职工技能培训达1.1万人次;建成1家技能培训基地,1处技能培训站点以及新增4个技能培训中心和10个技能培训驿站,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培训网络。
开学季,一批通过了高考的新生走入大学校园。他们正处于学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这些新生刚脱离以“刷题提分”为主要模式的高中学习阶段,步入以“探究创新”为导向的大学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术思维的断层常常成为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主要阻碍。
人生由一段段不同的旅程串联而成,它们彼此衔接又各具特色。此刻,我们已经告别高中,即将进入大学殿堂,迎来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面对充满未知的大学征程,期待、兴奋、迷茫、困惑等复杂情绪也涌上心头。
37摄氏度高温的上海,一股传统体育热潮正在青少年中涌动。8月24日,“奔跑吧·少年”2025年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总决赛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554名小选手参与了武术、棋类和跳绳三大项目的角逐,他们的传统体育经历起源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及各地青少年宫。成都市青少年宫的“流动少年宫”同样具有代表性,他们将体育、文艺课程打包送进社区和学校,打破地域限制。
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全程陪跑”“协同共享”“人机共生”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正在逐步上线。求职准备中,高校要依托精准数据支撑,建起“一生一案”的精准服务机制,依据个体就业需求帮助其制定精准的求职方案。各地人社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定期举办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推动人岗精准对接。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5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应至少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的10%。这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创造条件举办职业本科专业,就是一种姿态,就是在积极推动本科层次的职普融通。与此同时,这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举办职业本科教育,还会促进其自我反思,提升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学期即将开启,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9月将迎来首批新生。新专业的设立,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我国托育人才培养将产生哪些影响?